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TXT下载
三四中文网->明末寻道记TXT下载->明末寻道记-
正文 第五十章柳林深处有陶公
-
-
一秒记住 三四中文网 www.534zw.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g.534zw.com
谢铭舟坐了半晌,等心情完全平复之后,才慢慢地把神念沉入传承金属中,第一枚是御千河所创的功法,名字就叫御千河,原来他名字里的“河”和功法里的“河”代表的都是星河!而不是长江黄河。
这套功法和传承殿一样共分九层,他现在只知道第一层,要想知道第二层,就得把第一层修炼到圆满之后,开启传承殿第二层才能得到相应传承,第一层为化身境,谢铭舟粗略地清理了一下记忆,这应该和丹法的元婴期差不多,不过威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他继续察看第二枚传承金属,这是一套配合神魂修炼的体术,名字就一个字“揉”,总共十二式,细细体味了一下,却发现这揉体术竟然和那天赐诀大体差不多,只不过天赐诀把揉体术的一式拆分成了十一式,又精简了一些动作,后面更是少了三式。
然而这十二式体术却无比精妙,多出来的部分似乎正是那精髓所在。
谢铭舟大喜过望,虽然这十二式揉体术更加精妙,但有原来修炼天赐诀的基础在,他突破第一式的时间也将大为缩短。
第三枚传承金属则讲述一些法术的运用和炼丹炼器之法,这些传承都讲解得极为细致,从最基础的原理到具体的修炼都说得清楚明白,不象谢铭舟手上的道藏经书,没有师父的话,十有十个看不懂,就连有师父的,一派传下来时间久了,也分为数个、数十个派别,各有各的理念,殊不知他们都走上了歪路,亦或只是管中窥豹罢了。
御千河留下的传承极为完整,并且讲述得非常清楚明白,这才是真正要找传人的做法。
在“御千河”中他说道:“各种力和气都是能量,能量无处不在,只是看多少优劣而已,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甚或虚空之中,都有游离的能量存在,能量也维持了所有的生命以及物体。
而练功的过程,就是把这无处不在的能量经过提纯、同化为自已能够吸收的能量,吸入体内,一面用于改善体质,一面累积以达到量和质的变化,当量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引起质的变化,成为更高层次的能量,而人体要容纳更高层次的能量,就必须修炼以改变**这个容器。”
这其实也和道家“性命双修,术法兼顾”是差不多的了,不过御千河指出了本质的东西而已。
他又说道:“人类族群的修炼功法多种多样,不过都以修炼脑域为先,只因人类脑域是堪比宇宙一样神秘的存在,脑域能够进化到更高层次,身体其他部位的修炼也更为容易和扎实。”
他还说道:“法和术都是能量的运用,比如飞行术,就是要用能量来抵消星辰的吸引力,再加上自身能量的推进力就能够飞行再说空间术,这个比较难以理解,但你看有些星辰,在自身能量的变化下会膨胀,长到极致又会收缩,收缩到极致又会膨胀,在这过程中如果能量波动过大,就会产生爆炸,而在一系列的过程中,构成这些星辰的物质内部的空间并没有变化,所以人们才能利用它的这种特性,做成各种空间装备,而并不是对空间的本质有了了解后创造出来的。”
谢铭舟沉浸在这些传承中,不断地演练,他觉得御千河的传承更加实在,修炼起来更有目标,前途也更为光明,他现在就象一个一无所知的小孩,想要获取更多的知识。
当他把这些传承全部清理体味并且粗略尝试一遍过后,他开始修炼“御千河”。
而在他再次汇拢了一丝先天真炁的时候,他对御千河的所有话语都没有了任何怀疑!因为他说过:“气也是能量,无处不在,只是普通人不能感应并且吸收利用它罢了。”
而巨兽星墓的神魂成了谢铭舟元神的最好补品,不过因为太过巨大,他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吸收了很少一部分,余下的也只有以后再慢慢吸收,他现在的元神比最巅峰的时候还要强悍,神念随便一动就能覆盖方圆几百里。
他醒转过来,发现自已已经瘦得皮包骨头,头发已经长到了腰间,头上竟然还顶了一个鸟窝!道袍上也积满了灰尘,他站了起来,找了一处山泉洗了澡换了道袍,吃了些清水食物,拿出刀修了下头发,草草挽了个发髻,又把乱篷篷的胡子刮了个干净,才离开了这个让他真正入道的地方。
谢铭舟仍照着北偏西的方向前进,他不知道已经过了多久,很是担忧洛阳的两个徒弟。不过真炁太过微弱,也比原来快不了多少。
刚翻过这座山,就发现山脚下一大片柳树林,林中似乎还有座小院,一条小河沿着树林叮咚流过。
谢铭舟来了兴致,想到这院里找人说说话,稍事休整。还没到院子,就见柴门洞开,一个老翁正在院里瓜棚下摘瓜。
谢铭舟远远就道了声:“老居士,贫道有礼!”一步跨进院来。
那老翁转头一看,见是一个道人,头发蓬乱,脸上更是苍白清瘦得让人不敢多看,急忙应了一声:“道长请坐,我这就帮你熬点粥喝。”
谢铭舟哈哈一笑道:“居士不必如此,贫道刚辟谷出关,故而如此模样,却不是吃不起饭,见笑见笑。”
那老翁也呵呵笑道:“原来是得道的仙长,倒是老朽唐突了。”
“我观老居士须发虽已花白,然而年不过五旬,何以称老朽?”
老翁摇了摇头:“明年就五十整,已经离死不远了!仙长倒是好眼力。”说罢进屋搬了桌椅,取了小炉茶壶来煮茶。
不一会儿小炉里的柴禾“噼啪”作响,上面的泥壶也开始“咕咕”叫唤,散发出来一阵清香,这山茶虽然只经过粗粗炒制,但也让人口齿留香。
二人喝茶叙话,才得知这老翁姓陶,便唤他陶公,自已也通了名号,叮嘱不用再叫仙长,又问了如今年月,才知从洛阳跳入黄河冲走到现在已经七年有余,还真是山中修道无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