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TXT下载
三四中文网->臣权TXT下载->臣权-
正文 259 提前出现的锦衣卫
-
-
一秒记住 三四中文网 www.534zw.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g.534zw.com
庞煌没有任何动作,除了辽东战事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在无意中,发现了隐匿在鸡鸣寺寒潭山庄内的道衍。
不由心里暗自叹息这个和尚的胆子之大,明知道很多人都知道他喜欢挂单在鸡鸣寺,偏偏敢故地重游,可谓是深知灯下黑的道理。
但是又一想,自己也的确把这个道衍姚广孝看的有些高了一些,虽然自己一直在想法设法的注意着道衍的一举一动,道衍也感觉到有人在寻觅他的踪迹,但心里总是不会觉得有太严重,何况几年过去了,他以为事情已经淡了,所以大胆的回来也不稀奇。
不过道衍永远也想不到庞煌作为一个穿越人物,内心深处其实对于自己的忌惮,甚至超越了皇帝朱元璋。
在庞煌的心里对于道衍此人有很深的印象,虽然不是历史专业的,但是却是深深了解这个人。
传说的历史上道衍有很多怪处。他生自医家,却偏爱计略;他不为生活所迫,却自幼出家;他既入空门,却热心政治;他不辅洪武、建文,却偏助燕王;他未受‘十年寒窗苦’,却能主编《永乐大典》。这些谜,都是很多历史学家也猜不透的。
总之,史书载:他一生的闪光期在辅燕王夺建文帝位。但他十四岁出家,四十七岁遇燕王,始弃佛从政,中间有三十四年的空白时间。这么长的空白时间,这个道衍都在做什么呢?是一个谜。
可以说道衍生不逢辰。他不是开**师,可是帮燕王登基。并安定江山,却需要耗费比开国更大的精力。因为他要推翻的是一个基础稳固的、没有失去基础的皇帝。单凭这一点。就足以引起庞煌的重视了。
所以道衍的出现,也是吸引庞煌注意力的原因之一。经过慢慢的详查,庞煌不由目瞪口呆。
历史真的被自己改变了吗?这个道衍怎么和秦王朱樉搞到一块去了,竟然变成了秦王朱樉的狗头军师,想着这种变化,道衍不由就有些战栗,有些逆天了。
先不说秦王朱樉在历史上怎么被评价,但凭他老子朱元璋赐给他的谥号“愍”这个中性词,就表示了对其的不喜,还有表明了秦王朱樉这个人的人品有问题。“在国遭忧曰愍、在国逢骨曰愍、祸乱方作曰愍、使民悲伤曰愍。”
意思很明白。朱元璋不喜欢这个儿子,而且这个儿子的人品也一般化,更要命的是,现在朱元璋正值壮年,道衍这种为祸的性格却去辅佐一个藩王,那不是找事吗?
就这样进行下去,道衍必败无疑,下场已经注定,虽然庞煌不是诸葛孔明一类的人物。却想都不用想的就可以猜到了。难道这个道衍就是傻子吗?他就看不清形势,怎么也要等朱元璋老迈之后,再从藩王之中选择自己辅佐的对象。
朱樉被这样误导下去,估计用不了几年。不死也要脱层皮了。但是道衍这次回京师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难道就是为了帮助朱樉打理京师中的根基,为其助长声势,恐怕道衍没有那么好心吧。
就是想搞明白道衍要做什么。庞煌静了下来,除了派人暗中保护道同之外。其他的精力,转移了大半在道衍的身上。当初在郑虎跟着道同去找涂节之前。
庞煌已经派了自己的亲卫去监视道衍的一举一动,看着道衍将道同的消息分别传递给几个人,并且扩散开来,然后道衍却是退出了寒潭山庄,估计是怕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也是想着以后万一有了漏洞,他好从中脱离关系。
这是道衍典型的自保之道,然后看着道衍和秦王府的人汇合,而秦王府的那个胡强,暗中协助沙可等人救走了道同。
心里更加明白,道衍根本不想道同死,只是想道同暴露,惹出更大的风波来,果其不然,道同进了涂节府上时,道衍消停了一会。
但是几天后,道同却是被护送往中都居住,这个时候,道衍又跟了上去。明显的心有不甘,因为他 不能忍受事情平静下来。庞煌的心里不由暗自的恼怒,因为他知道,朱元璋心里什么都明白,不过不想因小失大,白白浪费了这次北伐的机会而已。
但是道衍却是不知道这些军国大事,他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想把水搅的更加浑浊一些,他好趁机摸鱼。在知道内情的人眼中,他这种做法是不顾大局,但是道衍应该真的不知道。
朝廷这次对于辽东动真格的,并没有动用陕西和山西的人马,因为朝廷不想给和林的蒙元政权危机感,更加不想给那些蒙元的贵族们准备的时间。
除了一直骚扰边关,一直赋予战斗力的金山部之外,其他的蒙元部族,在大明将士的眼里,不过都是一些即将腐烂的肉块而已,至于想怎么收获,自然是采取比较省事的办法,也就是驸马都尉曾经说过的那个温水煮田鸡的典故,慢慢的让他们自己腐烂,然后大明再去收获。
所以,在西北和正北方,大明一直采取守御的态势,真正针对的却是辽东平原上的金山部和那些女真部落。
道衍不知道这些,当然要按照自己的谋略所行动,但是这种行动,却是有些危害到了大明王朝的整体利益,庞煌是这样感觉的,却是没有感到有多么严重,但是道衍的行动瞒不过庞煌,更加瞒不过皇帝朱元璋手下的检校,也瞒不过那名副其实的暗卫。
特别是道衍想做一些事情时,已经触动了朝廷的底限,他想做什么呢?
他想杀掉道同,彻底的将事情搅浑,这件事刚刚预谋,便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特别是朝廷方面,绝对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因为道同最后还要留着指证朱亮祖呢?道同死了,皇上怎么借题发挥。怎么来平息怒火。
但是一切都在进行着,看来谁也阻止不了道衍的决心了,而朝廷也要下决心清除这个隐患,更加因为最近,检校们收到愈来愈多的风声,说这个和尚竟然是秦王的人,碍于皇家的颜面,他们做过调查。
但是查到的结果,却是让暗卫们大吃一惊。汇集在陕西的暗卫们,纷纷将消息传来,每一个消息都是那么的触目惊心,这个消息直接指向秦王朱樉,有人举证,怀疑秦王朱樉有不轨之心,至少怀疑秦王朱樉有逾制的举动。
这个消息传到朱元璋哪里,彻底的有些捅了马蜂窝了。顾不得辽东的战事,就吩咐将所有的情报全部拿到御书房内。自己要亲自查看。
御书房中,太监轻手轻脚为朱元璋换了一杯热茶,他端起茶盏抿了两口,又接着翻阅那些密报。看着看着。两手发抖,猛拍御案,侍立门边的小太监吓得浑身发抖。面无人色,谁也不敢说话。
“居心叵测。反了反了!”
朱元璋咆哮着,将密折掷到地面。原来这几份密折都是密奏秦王朱樉暗里招兵买马。搜罗奇人术士,言下之意便是秦王朱樉有不规之举,提醒皇帝警惕。
朱元璋却是有些失控了,自己当初顶着压力搞藩王制度,现在却是被自己最亲信的暗卫说怀疑,在哪里摇唇鼓舌,散布流言,旁敲侧击,暗示皇上对封藩在外拥有重兵而心怀异志的秦王过于放纵、毫无防范。
“屁话!”他气得两手发抖,心里恨恨骂道:“醉翁之意不在酒,这班鸟人妄想离间皇亲,反叛朝廷,毁我朱家基业。该死!该杀!”
当朱元璋说这些话时,不是没有考虑过事情的真实性,但是出于自尊,他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决定有什么过错,藩王制度,是他最引以为豪的创举,大大的提高朱家统治江山的稳固性,至于现在藩王权力太大的问题,他早就有了解决的办法。
但现在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时候,藩王还少,功勋大臣权力太重,他必须要有一个制衡的手段,否则谁心里都不敢放心,所以在秦王和晋王就藩之前,他就曾经隐晦的暗示过,可以骄纵一些,可以手伸的长一些,不要怕和那些老将们争权,自己会做他们的坚强后盾等等。
但是这一切,现在都成了攻击自己儿子的罪证,这一点是他最不能忍受的。
当太监将掷在地上的密折收拾好放回御案时,朱元璋那长长的脸上所有的线条都直直地绷紧了,眼中充满着杀机,他的嘴角不能自主地抽搐着,胡须随着掀动,用发抖的手提起狼毫,愤怒地在这几份密折上疾书同样的御批——
煽动叛乱,离间皇亲,夷族,弃市。
朱元璋批罢奏折,将御笔一掼,推开御座,笑弥陀一般的老太监赶快趋前,双手搀扶着皇帝,同时给他披上一件金黄色的团龙披风。
停下即将走出的身躯,朱元璋犹豫着,终于下了决心,吩咐随侍的太监,道:“召见驸马庞煌和李祺,同时,召见蒋瓛,命他们三人在明日觐见。”
朱元璋终于下定了决心,要开启一个本来就在他心中酝酿很久的事情,他要建立一个职司,一个光明正大的职司,建立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亲兵队伍,只对自己负责。
如果这个机构办理成功,会让庞煌有个惊讶的名字,因为这个名字就叫做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简称为锦衣卫。
本来是洪武十五年才建立的锦衣卫,现在竟然要提前两年开始启动,庞煌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不知道该为自己带来的这个蝴蝶效应怎么看。
而且,这个恶名昭彰的机构,竟然在另一个时空,始创于自己的手中,也幸亏是始创于自己的手中,可能这样,自己才有机会去改变什么吧。
这个念头在朱元璋的心里已经想了很久了,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亲兵,是他最大的心愿,其中的门道,朱元璋一直在琢磨中。
从“御用拱卫司”以及洪武元年时改制之“仪鸾司”与二年(公元1369年)时改制之“大内亲军都督府”。还有属于自己的暗卫和检校,正式建立一直属于自己亲兵力量的条件越来越成熟。
这个考虑是鉴于蒙元的下场。朱元璋建立明朝,最后决定定都南京。取代蒙元成为华夏之主。且说蒙元末年,群雄并起,到处都是称王称帝的割据势力,但这些王呀帝呀的大多出身贫苦人家,不懂什么叫朝廷礼法,搁在朱元璋这里就更是如此一个年少出家讨饭的游方和尚,他能懂得那么深奥的东西吗?
当然,既然建立了政权,进而自称皇帝。统一天下,就必须创建自己的礼法制度。朱元璋身边自然是少不了一大群文人谋士和儒学大家,不过大家都是蒙元的统治下过来的,经过了近百年的异族统治,虽然人心思宋,但现实是根本没人能说清楚所谓正统汉家朝廷制度是个啥样子。那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蒙元怎么着大明也怎么着。
大明初期的各项制度就是照着蒙元有样学样,除了一些特别为人所痛恨的种族歧视政策,行政规划、朝廷礼仪。基本上全都是蒙元的翻版。这其中,宰相制度和行省制度也是重要的一条。正是这一条,很快就成了朱元璋的心病,也正是这一条。催生了对朱元璋建立锦衣卫,也就是一只真正属于自己私人的亲兵力量的原因。
且说蒙元时期,中书省权力很大。“诸大小机务,必由中书”。宰相们所把持的中书省基本就是全国的政治中枢,而深居皇宫里的皇帝则只管签字画押。可以说,皇帝可有可无,诺大个朝廷,离开了他也照样运转。
蒙元之所以会出现宰相权力超级膨胀的现象,也和蒙元皇位长期不稳定有直接关系。有元一代,从元世祖忽必烈称帝开始,到元顺帝妥欢帖睦尔被明朝军队赶出大都城,前后总共108年,开国的元世祖在位36年,亡国皇帝元顺帝在位41年,而在这两个皇帝中间,仅仅31年的时间,竟然换了9个皇帝!这么算下来, 9个皇帝,平均每人在位3年零3个月……皇帝走马灯似地换来换去,既可见元朝皇位斗争之激烈,也可从中看出,皇帝基本没有时间把握辽阔江山的真正统治权力——他们的精力都用在如何得到和保住皇位上了。
朱元璋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下决心真正的把江山换成他朱家的江山,他决不能让子孙后代们落入像是蒙元那样恶意的漩涡之中,但是要保住皇位,兵权不可少,限制行省的分权不可少,限制中书省的权力不可少,但是这一切都要有一个打手。
建立一个打手集团,是目前最需要的,而锦衣卫就是这样的一个打手集团。这个打手集团正是要为他清除所有的障碍用的。
在御书房的三个人中,庞煌是表情最为精彩的一个,至少在朱元璋看来,远远不如蒋瓛老练,也不如李祺沉稳,根本就不像一个老牌驸马都尉那么从容。
朱元璋根本没有想到,庞煌是惊讶于锦衣卫的提前,曾几何时,庞煌还想着怎么制止老朱建立锦衣卫,但是没有想到转眼之间,自己却要成为锦衣卫的始创人员之一。
看了看其他的两个人,蒋瓛本来就是替代毛骧的人选,是多年从事暗卫工作和情报工作的老手,深的朱元璋的信任,这一点朱元璋没有用错。
李祺作为李善长的长子,一个文人出身的驸马,老朱用李祺的用意就值得商榷了,不过也不难理解,李善长的作用还没有完全丧失,说白了就是朱元璋还没有榨干李善长的剩余价值,有了李祺参与,至少那些淮西系的官员们,起不了什么风浪,至于其他派系,还远远不成熟,老朱根本不用考虑他们的感受。
而用自己,估计老朱是看中了自己的那五百亲卫,还有五百亲卫的训练方法吧。还有火枪,还有飞舟,估计现在工匠虽多,技术也趋向成熟,但是怎么使用才能形成战斗力,也非要自己这个半瓶子的穿越人员才能玩得转。
叹了口气,只能认命,至少自己参与,还可以改变什么。
果然如庞煌想的那样,老朱并没有因为庞煌和李祺是驸马都尉而特地照顾,初步商定,这个还没有命名的机构,分成南北镇抚司,分别由庞煌和李祺担任,而这个机构,皇帝准备按照军中编制进行组合。
那么蒋瓛,就成了当仁不让的指挥使。
至于名称,老朱让他们三人帮助想想,庞煌毫不犹豫的就选择了原先的那个名字,叫做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简称为锦衣卫。
说出口,先不管老朱满意不满意,庞煌自己却是愣神了一下,自己的记忆之中,第一任锦衣卫指挥使不是毛骧吗?怎么现在变成了蒋瓛,而李祺做了南镇抚司的主官,自己是北镇抚司的主官。
那么毛骧怎么安排,这个老牌的特务会这么甘心情愿的大权旁落吗?而且最近一段时间,毛骧好像人间蒸发般的消失了,难道被老朱灭口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