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TXT下载
三四中文网->臣权TXT下载->臣权-
正文 416 加快步伐
-
-
一秒记住 三四中文网 www.534zw.com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g.534zw.com
帖木儿是沙场老将,是一位具有战略眼光的统帅。这一点从五军都督府的奏折中可以看出来,那么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
所以整个洪武二十八年岁末,都是围绕着这个议题,朝堂上展开了讨论。以五军都督府提供的资料为依据,首先兵部奏请调集江南各都司部分军力北上,以缩小和帖木儿号称八十万大军的差距。
但是,朱元璋却做出了一项出乎预料的决定,他命令辽东都司搜索防御,退居长城以南凭据险关驻守,并言明,在明年三月之前,没有任何援兵北上,无论如何,都诏命燕王朱棣那边的战事拖延至六月之后,再此期间,可以暂避,放弃关外的部分土地。
这样也就是说,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之外的地区,为了战略的需要,在明年六月之前都要暂时放弃,那么不是暗示朱棣开始退让吗?
这个决定遭到了内阁的反对,他们虽然不好战,但是大明立国几十年,辛辛苦苦经营的辽东大部分地区,转手就要送给放弃吗,何况命令一旦下达,由于时间紧迫,势必要放弃很多粮草辎重。
那不是白白的便宜蒙元残余吗?要不是皇帝下的命令,换做任何人奏请如此做,内阁就非要定他个卖国之罪不行,但是陛下始终是陛下,永远是让人望而生畏的开国帝王。虽然此举看上去有些像是败笔,但是有着开创大明的功绩,内阁放过这个死谏的机会。现在帖木儿的进攻,皇上依然让朱棣退让。这不是典型的资敌吗?
内阁诸人虽然不通军事,但是也知道。随着严寒的冬季来临,大部分由游牧人组成的蒙元残余大军也肯定会随着寒冷而非战斗性减员,如果白送粮草,那么就让蒙元残余保持了来年继续进攻的精力,那样是不行的。
但是做皇帝的时间一久,养成了朱元璋的固执,加上他暗中的力量,也左右了朝中的局势,试问。经过这许多年的经营,那个官员不是他亲手提拔的,内阁无权干涉军事,皇事院更是无权政事、军事。
那么剩下三院六部的官员,影响力可以忽略不计,朱元璋硬是把这个决定颁发了下去。大明上下一片惊讶,但是只是在官场朝堂而已。
而且另外一件事情也转移了江南民众的视线,去年安南胡汉苍遣使来朝贺,朱元璋特命陈天平参与朝见。安南使臣见到陈天平后,皆错愕,或者作出跪拜的举动,朱元璋确定了陈天平的身份。交与内阁商议,于是决定帮他复国。
帮助陈天平复国之前,决定先礼后兵。命监察御史李琦、行人王枢赍诏问罪于胡汉苍,命他自陈其事。时值洪武二十八年初。安南使臣随李琦等人返回,表示愿意返还以往侵占各处。迎归故主陈天平、以君事之,对于胡汉苍甘心将王位让人,明知道是假的,朱元璋还是作出十分感动的举止,也对他做出了适当安排,特颁诏:“朕当建尔上公,封以上郡,传之子孙,永世无穷”,承诺胡氏父子“尽食所属州县”。
其实,对于胡汉苍的恭顺,内阁成员也有疑惑,认为“虑尔习于变诈,或未尽诚”,但又以为当时应以“布思信怀远人为务”。正好,胡汉苍又再上表章说:“臣亦当率国人逆于境上”,这种虔诚的态度,最终打消了大家的疑虑。
北方战事爆发之后,朱元璋决定送陈天平回国,要他复国,为了安全起见,特命使臣聂聪陪同,同时命两广都司总督韩观派遣指挥使黄中、千户吕毅率领官兵五千人护送。并赐陈天平绮罗纱衣各二袭、钞一万贯、告诫他回国后要宽仁待下,悉心防患,又封胡汉苍为“顺化郡公”,以示安抚。
陈天平进入安南境内,到达丘温,胡汉苍派陪臣黄晦卿等人前来迎接,还以牛酒犒劳护送的明军,黄中等见胡汉苍并未亲至,心存疑惑,黄晦卿托辞胡汉苍因病未能前来。
心存警觉的黄中派骑兵四出侦察,也未发现可疑之处,一路上都是迎接的安南百姓,这才放下心来。明军过隘留、鸡陵,进至芹站,周围山道险峻加上大雨泥泞,队伍已不成列。突然,雨雾之中,安南军队伏兵四起,鼓噪之声、震动山谷,似有千军万马,将明军团团包围,一名安南将领隔涧遥呼道:“远夷不敢抗大国,犯王师,缘天平实疏远小人,非陈氏亲属,而敢肆其巧伪,以惑圣听,劳师旅,死有余责,今幸而杀之,以谢天子。吾王即当上表待罪,天兵远临,小国贫乏,不足以久淹从者。”
安南伏兵并不与明军交战,只是突入队中,将陈天平虏走。黄中等人出于意外,又迫于形势,无力抵抗,只好眼看着陈天平被杀,使臣聂聪也死于乱军之中,黄中等人无可奈何之下,只得引兵回国。
也就是事件发生后十五天,南京才得到黄中等人的奏表,内阁成员以及满朝文武都觉得不可思议。其实,安南以诡计诱杀陈天平,这一招虽然狠毒,但对双方来说皆无好处,大明以天朝上国自居,何况此时国力正强,岂能受此羞辱,难道安南看到大明北方战事爆发,而想趁火打劫吗?还是和帖木儿有所勾结,这个谁也不敢肯定。
作为开国的马上皇帝,朱元璋说率领朝堂之上和内阁之间也不会示弱。不过经过安南的闹事,朱元璋终于可以不用调遣江南诸都司的士卒,因为经再三思虑,朝廷定下了出兵安南的决心。
诏命江阴侯吴高佩征夷将军印,两广都司总督韩观、西平侯沐晟佩征夷副将军印,从两广都司、云南都司抽取两个集团军计十万人,同时广州水师尽起战船。协助筹备征伐安南事宜,定于明年三月发兵。
具体作战计划是兵分两路。两广都司的兵卒由吴高率领,出广西凭祥;另一路明军由云南都司的兵组成。在沐晟率领下出云南蒙自。水师作为策应和补给,那样会减轻陆军的负担。
胡氏父子料不到明军反应会如此激烈,大惊之下,倾全国之兵号称二百余万,依宣江、洮江、沱江、富良江四个天险,伐木筑寨,绵延九百余里,又沿江置木桩。征发国内所有船只,排列在桩内。所有江口,均置横木,严防明军攻击。
胡氏父子有两个倚仗,第一就是当年的忽必烈屡次征伐都没有达到目的,他们有些自负。第二点,就是大明现在北方战事吃紧,所以料定大明暂时不会管安南的内政,如果给他们一些时间,相信消除了陈氏在安南的影响。在稍微对大明显得恭顺一点,安南就会顺理成章的变成他们胡氏父子的江山。
但是没有想到大明反应如此剧烈,也没有想到大明朝廷一点喘息的机会也不给他们,此时才对自己杀掉陈天平感到一阵后悔。接连遣使往南京请罪,并声称愿意再次寻觅陈氏后人立为国王,从此效忠大明。
但是打仗不是过家家。既然任命了征夷大将军,既然已经开始准备。朱元璋根本没有收回念头的打算,现在大明国力充沛。虽然连年对朝鲜、日本、朱棣,现在还要应付帖木儿的大军,但基本都是在国外发生的,作为战胜国,基本上就没有承受过多大的损失,也没有耽搁国内的发展,甚至战争反而带动了国内的手工业慢慢的走向半工业化的发展。
从洪武年间就开始改良的稻种,使江南真正变成了鱼米之乡,光凭借江南的粮食,足可以应付大明全国的嘴巴,更何况,随着战事的进行,日本慢慢的可以自给自足,辽东的粮食储备都有定数,使大明粮仓永远都是充沛的。
火器的出现,使大明军队首次不用依赖人数的多寡,正在往精兵强将上面发展,锦衣卫外事局的火器制造更新速度也远超之前,此次朱元璋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把握,不怕帖木儿的进攻,那就是首批地雷开始投入使用,这种暂时还是新鲜事物的火器,将会给骑兵带来多大的麻烦,谁都可以想象的到。
还有霰弹枪、火炮、新式武刚车。那将都是骑兵的噩梦。只是朱元璋所命研制的蒸汽机还一点消息也没有,如果朱元璋有生之年能够实现蒸汽机的梦想,那么骑兵彻底退出战场的时候也就到了。
虽然还未明诏开放海上贸易,但是杭州府成了仅次于南京的大都市,不但如此,其繁华在历经根据记载,已经远超南宋和蒙元时期的规模。
人口达到一百五十万之多,港湾中停满了来自海外诸国之船舶,包括了印度、波斯、阿拉伯、暹罗、瓜哇、安南、当然还有日本。街头上不但看得见红发碧眼的人们四方穿梭,还听得到伊斯兰教及基督教寺院的钟声回响。
从外国输入的,大多是各类的辛香料、药材、象牙、犀角、刀剑、以及珍珠珠等等商品。从中国输出的则为绸缎、茶叶、铜钱、书籍等等。在实际已经逐渐开放的海外贸易之中所取得之利益,让大明国库大大地蒙受其惠。
仅次于杭州的两大都市分别是苏州和泉州。位于杭州东北、距离约二百六十里的苏州,是国内商业及工业中心,同时也是第一流的丝绸生产地。泉州则为海外贸易及海运之中心点,除了有许多来自于海外的商船造访之外,同时也是航向海外的出发港口。
除此之外,广州及成都也都是拥有数十万人口之大都市。在当时朱元璋所了解的世界,即便是欧洲都尚未出现过这种规模的城市存在。
国力的增强,造成了大明君臣的自信。不管是朝鲜、日本等海外事务,还是朱棣的叛国,仰或是帖木儿大军的紧逼,几乎都不用动大明全国之力,就算是北方一片战事,也不过是五个都司在负责各自的防地而已。
所以南北两边战事,根本不会引起多大的反应,再加上朝堂之上对于外国的寡知。造成了一种心理上的蔑视,朱元璋刻意引导着。说是战争乃是练兵的必经之道,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的共同缄默。使其他人也闭上了嘴巴。
正当大明日益富庶、歌颂和平之时,蒙元残余的狼狈北逃却呈现如今尴尬的局面。由于在军事方面却显著地衰退,再加上内部的分裂,以致被帖木儿帝国这样的新兴势力所压倒。
“以北方蛮荒之地,幅员太广,难以治理,正好可以有这些蒙元部落作为屏障,那样大明才可以享尽安泰。灭之徒废钱粮,治之耗费精力。不如以柔和待之,为我大明所用……。”
大明朝堂之上出现这样的话语,其实这样的论调其实不无道理,因此朝堂之中亦有赞同之人,这些事发生在洪武年间,以当时朱元璋所胸怀大志,以初建国时的兵锋锐利,未必不能向汉武帝一样将蒙古人赶到欧洲去。
也正是朱元璋知道有这种论调,对于北方才做出听之任之的态度。因为他知道,无论是自己多么强势,想打出关外,并长久的进行治理。所面临的压力就远比灭日本国要大的多。
大汉民族受到儒家的教化,号称“父母在、不远游”。西域那么大的地方,总需要派遣官吏。迁移居民吧,如果不能做到这些基本的事情。就算是发动千军万马,攻城略地无数。但最后还要交给当地人治理,那就不算是征服,始终还会变成隐患。
等大军时间一久受到腐化,或者当地人一旦强大,依旧会发生叛变独立的事情。那样一代人的辛苦,到底能保持多久的安稳呢?总不能隔一段时间就要征伐一次,或者干脆学通古斯人的“减丁灭口”。来保持相对的均衡吧。
不能这样做,说的难听一点,是个贪得无厌的人,他的视野注定了要去追求毫无止境的领土扩张以及财富增加而欲罢不能。
说好听一点,则是个拥有雄心壮志的皇帝,对于财政和经济寄予深切之关注。大明王朝已经拥有的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船队、造船技术、以及海外贸易路线。接着,他还要征服西北的帖木儿汗国、奥斯曼帝国和拜占庭等欧洲国家,支配着这片广大土地上东西贯通之陆上贸易。这么一来,不论是海上陆上,所有的交通、运输、贸易路线就全都落入大明的掌握之中,而所有之财富自然是悉数流进大汉民族所在的大明了。
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至少按照现在大明的世俗看法要做下去不容易。他面对的将是整个民族的压力,搞的好就算是成功了,他也是一个好战的、用兵无度的君王。万一失败,将会淹没在后人的吐沫之中。
所以从一开始他就很谨慎的对待开疆拓土之事,几乎在登基之前,他就已经开始筹谋了。现在随着安南的战事爆发,让他感觉到一个机会,从新布置国家局面的机会。
因为现在日本除了虾夷之外,基本上都落入了大明的手中,后龟山天皇熙成被赐名为龟山熙成,虽然被封为日本国王,已经回国述职,但是日本三岛其实还在大明军队的掌握之中,长久的这样下去并不是办法,必须要有一个妥善的管理思路。
精明的皇室成员马上就明白了陛下的想法,纷纷谦和的表示尊重皇上的意见。朝会进行没有进行多久,就做出了决定。
将九州岛、四国岛和本州岛三个岛屿,分别按照周制分封给三个亲王,二十子朱松、二十一子朱模、二十二子朱楹。
其中朱松领九州岛,朱模领四国岛,朱楹领本州岛。
这次分封是实实在在的分封,朝廷对于每位亲王提供护卫一千人,和护卫军五千人。其中护卫一千人归王府直属,而护卫军则是以师为单位归朝廷直接管辖,在自己的属国之内,除了进贡的物品之外,行政权力也可以自主,也就是可以自己任命地方官吏,在初就藩时,朝廷由皇室提供宝钞二十万贯,物资若干,不许从内地强行迁移居民。
也就是说,再给你自主的同时,你要肩负起责任来,用自己的力量来维持藩国之内的经济发展以及治安稳定。朱元璋这样做,虽然早有考虑,但也是无奈之举,海外的岛国虽然已经被征服,但是需要大量的人手前去治理,单单靠吏部和军队,早晚还是把握不住,而每个藩王府中都有食客,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只要将其分封出去,这些人的手下自然会为了自己的主子忙活,甚至不用作为皇帝的动员。
他此时才感觉到分封的好处,封出去,做个甩手掌柜不更好,只要把握住法律的一致,军队的忠诚,那也没有什么,但就是世袭的问题上,还是让人头疼的不得了。日本分封出去之后,朱元璋不由感到北方的步伐必须加快,否则时间拖的越长,越容易产生变数。(未完待续。。)